形态描述
体型较大的麂属动物,两性大小相似,体长100cm左右,体重21-26kg。全身暗青灰色,毛尖棕色。额顶两角之间及其周围有特别长的棕黄色长毛,故有蓬头麂或红头麂之称。尾长,约2cm,尾的背面黑色而尾腹面纯白色。
生物学
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高山区1000m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林中,多以木本植物的叶及嫩枝为食,也吃种植的大豆、红薯叶、麦苗。林中伞菌在其胃内出现的频次达55.9%,但数量不多。胃内检出物较高的植物种类有:光叶菝、三尖杉、矩圆叶鼠刺、马银花、南五味子及爬岩红,出现频次均在29%以上(欧善华等,1981)。晨昏活动,多单独,偶尔成对出现。夏季栖于高山林间,冬季积雪期便向低处迁移。主要天敌是豺。雄麂1.5岁、雌性9-10月龄性成熟。全年繁殖,一般在断奶后发情,有些个体有产后发情现象,往往在哺乳期怀有胎儿。妊娠期约7个月,每胎1仔。成年雌麂每2年产3仔或3年5仔。(盛和林等,1986)。
国内分布
黑麂是中国特有种类,分布范围狭小,仅见于浙江的桐庐、安吉、余杭、临安、富阳、诸暨、建德、淳安、东阳、金华、开化、常山、衢县、遂昌、武义、晋云和龙泉、庆元等县,偶见于临海县;安徽的广德、宁国、泾县、青阳、贵池、石台、太平、旌德、绩溪、歙县、休宁、黟县、祁门、东至等县;江西的婺源、玉山县;福建的浦城县,整个分布区涉及4省39个县,面积约7.65万km2(Sheng, 1980;盛和林等,1987)。1885年和1886年在浙江宁波曾有过纪录,但经多年调查,宁波及其邻近山区现今已无黑麂的踪迹。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1977-1984年对浙江及安徽各县\"麂皮\"(含黄麂、黑麂和毛冠麂三种革皮)作了调查,以查明黑麂的比例及相对狩猎数量。总调查数为13742张,其中黑麂皮958张,占6.91%。1978年从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(黑麂产区)的9546只狩猎物中,检出黑麂430只;按黑麂比例从总收购\"麂皮\"数中推算,该年在皖南捕获黑麂400只左右,从浙江西部捕捉535只,三者合计1365只。如果将福建及江西地区的合计计算在内,1978年被捕的黑麂数多达1400只左右。估计7.56万km2范围内黑麂的总数不过7000-8500只(盛和林,1987)。黑麂在100年前,向东分布至浙江宁波及其邻近山区,现在分布区已明显缩小,仅限于27.5-31.0oN,117.0-121.50oE之间的4省39个县的范围以内。分布区的缩小意味着种群数量的减少,且偷猎现象仍较严重。
致危因素 导致黑麂分布区缩小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,主要是黑麂要求高山密林的生活条件,而山区的开发,过量采伐森林,其生境受到破坏,使黑麂分布区变得狭小。黑麂所以能在皖南、浙西残存至今,主要是那里有不少千米以上的有林高山,人类活动相对较少。人为捕杀无控制的猎杀,特别是大雪年份,高山积雪日久,黑麂被迫下迁,更易遭到厄运,而有些是在人们套捕其它动物时误捕的。至今,冬季山区集市市场上还能见到出售黑麂的现象。此外,个别自然保护区内尚有猎杀黑麂的现象。1987年冬,有个保护区两周内便有一对黑麂被先后打死。
饲养情况 据王歧山(1990),在全国范围内,只有合肥市逍遥津公园饲养并展出过黑麂。分别于1978、1980年各捕得1只黑麂,都死亡。1982年捕得1只,1985年捕得2只,饲养情况良好。
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。在黑麂分布区内,已建有黄山、九华山风景区,以及10 km2以上的清凉峰、古牛峰、九龙山、风阳山等自然保护区。虽然并非专为保护黑麂所建,但它是保护黑麂生境及其生存的有利条件。石门壶瓶山保护区也有黑麂分布。
保护措施建议 皖南和浙西已建有黄山保护区和清凉峰、牯牛降、天目山、古田山、凤阳山、九龙山等自然保护区,凡在黑麂分布区建立的自然保护区,大都有黑麂栖息。建议将黑麂明确列入保护区管理保护的对象,严格执法杜绝任意捕杀,即使是以保护植被为主的保护区,也应认真保护好区内的I级重点保护动物。 黑麂已在动物园内繁殖,建议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协调好黑麂的饲养繁殖计划,建立谱系,以便在条件较好的动物园发展几个健康的繁殖种群。
致危因素 导致黑麂分布区缩小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,主要是黑麂要求高山密林的生活条件,而山区的开发,过量采伐森林,其生境受到破坏,使黑麂分布区变得狭小。黑麂所以能在皖南、浙西残存至今,主要是那里有不少千米以上的有林高山,人类活动相对较少。人为捕杀无控制的猎杀,特别是大雪年份,高山积雪日久,黑麂被迫下迁,更易遭到厄运,而有些是在人们套捕其它动物时误捕的。至今,冬季山区集市市场上还能见到出售黑麂的现象。此外,个别自然保护区内尚有猎杀黑麂的现象。1987年冬,有个保护区两周内便有一对黑麂被先后打死。
饲养情况 据王歧山(1990),在全国范围内,只有合肥市逍遥津公园饲养并展出过黑麂。分别于1978、1980年各捕得1只黑麂,都死亡。1982年捕得1只,1985年捕得2只,饲养情况良好。
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。在黑麂分布区内,已建有黄山、九华山风景区,以及10 km2以上的清凉峰、古牛峰、九龙山、风阳山等自然保护区。虽然并非专为保护黑麂所建,但它是保护黑麂生境及其生存的有利条件。石门壶瓶山保护区也有黑麂分布。
保护措施建议 皖南和浙西已建有黄山保护区和清凉峰、牯牛降、天目山、古田山、凤阳山、九龙山等自然保护区,凡在黑麂分布区建立的自然保护区,大都有黑麂栖息。建议将黑麂明确列入保护区管理保护的对象,严格执法杜绝任意捕杀,即使是以保护植被为主的保护区,也应认真保护好区内的I级重点保护动物。 黑麂已在动物园内繁殖,建议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协调好黑麂的饲养繁殖计划,建立谱系,以便在条件较好的动物园发展几个健康的繁殖种群。